原創|行業資訊|編輯:陳俊吉|2017-11-02 10:50:50.000|閱讀 178 次
概述:隨著越來越多的工作負載出現在云端,以及物聯網等新技術走進生產和生活,對于本地的處理能力提出了額外的需求。而對于云計算來說,其在應對大規模業務有優勢,不過這種集中化的數據處理方式在萬物互聯時代似乎“過時了”。
# 界面/圖表報表/文檔/IDE等千款熱門軟控件火熱銷售中 >>
與廣義上的云服務對象相比,物聯網設備的需求是有區別的。例如,設備的聯網是低功耗,終端并不需要太高的計算能力,況且將數據傳遞到數據中心,也會影響設備的反應速度。此時,有沒有一種本地的解決方案更適合呢?答案就是邊緣計算。
事實上,邊緣計算的理念由來已久,但在應用領域卻剛剛起步。隨著越來越多的工作負載出現在云端,以及物聯網等新技術走進生產和生活,對于本地的處理能力提出了額外的需求。而對于云計算來說,其在應對大規模業務有優勢,不過這種集中化的數據處理方式在萬物互聯時代似乎“過時了”。
未來,79%的IoT流量將通過網關接入,50%的網絡流量將來自物聯網,而物聯網將貢獻超過500億的連接。數據顯示,到2020年物聯網帶來的經濟附加值將達到1.9萬億美元。顯然,在帶來的海量數據中,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高價值的信息。如何利用好這部分數據,是解決方案廠商和服務商的潛在盈利點。
物聯網的特點是“小、快、靈”,實時交互是體驗的核心,數據預處理、低能耗、敏捷連接都是前提條件。從架構上來看,邊緣計算物聯網解決方案可分為傳感控制層、網絡層、敏捷控制器和應用層,其中網絡層主要實現融合和互聯,它的功能除了網絡連接和管理,還包括邊緣計算,進行現場處理,同時保障業務在本地實現。可以說,邊緣計算不僅提供了集成計算、存儲、連接的智能開放平臺,還能降低安全風險。另一方面,這種計算模式也減輕了云的負擔。
根據Metcalfe's Law,網絡價值和用戶數的平方是成正比的,當越來越多的人和智能的物連接在一個網絡上,會讓整個網絡增值。在物聯網數據中,至少23%以上的數據是具備分析價值的數據。
廣義來看,在邊緣計算演進的過程中,其中既少不了生態平臺的搭建,也少不了聯盟標準的制定。至于技術層面,各有各的好,關鍵在于能否為用戶提供真正的便利。
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,均為本站原創或翻譯。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,但請務必注明出處、不得修改原文相關鏈接,如果存在內容上的異議請郵件反饋至chenjj@fc6vip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