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創|大數據新聞|編輯:蔣永|2019-04-01 11:33:39.000|閱讀 284 次
概述:分享關于大數據的幾個邏輯,助您正確認識大數據,告訴您應該把大數據分析的精力放在哪些地方?
# 界面/圖表報表/文檔/IDE等千款熱門軟控件火熱銷售中 >>
相關鏈接:
俗話說:“做事先做人,靠譜先知譜”,在學習認識大數據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學習他們的基本概論,其實大數據的幾個常用邏輯我們也是要知曉的,這好比生活中的常識,但是往往會產品一些常識性的誤解,借此機會慧都大數據為大家分享6個大數據邏輯知識,科普幾個常見的邏輯錯誤。
在大數據的背景下,這個結論是不是仍然成立?我認為仍然成立。數據量多了,可以濾除隨機干擾、可以找到更多的佐證、可以打造更加完整、嚴密的邏輯鏈。如此可以。
“春運期間,有個記者在很多輛火車上問:大爺、大娘、小伙子、小姑娘,你們都買到票了嗎? 當他發現大家都買到了票。于是認為:春運火車票很好買”。這個段子告訴我們:離開正確的分析方法,數據多并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。
大數據的迷人之處,在于相關性分析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視角,并讓我們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。但是,好的發現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。
給出“推薦”往往就是一個不需要太靠譜的事情。采納不采納推薦結果才是重要的。是否采納數據分析的推薦結果,與事情的重要性有關:隨便買點小商品是可以的,可能讓你傾家蕩產的事情恐怕就沒那么簡單了。
數據質量不僅是數據的精度,關鍵是數據的相關背景要完整。比如,數據是怎么得到的、影響數據的因素有哪些等等。獲取數據的時候就要想到:這些數據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用來證偽的。如果數據的質量不好,就既不能證明、也不能證偽:只能似是而非。
得到相關的結論就像隨便吹牛,得到靠譜的結論就像弄個科學發現。難度當然不可同日而語。
看完了以上6個大數據邏輯,是不是覺得之前對大數據存在很多誤解,正如《數據思維》的作者王漢生說到:“數據分析不準確是常態,數據分析準確是變態”,我們應正確的認識到這一點,不用過分神話它。
正如文章講的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數據質量和分析方法上,例如慧都大數據就是通過從數據采集、數據準備、數據建模、可視化分析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,保證數據質量的同時提供定制化的大數據算法與建模,為您提供更加可靠的數據分析,探索數據應用價值,通過洞察數據的應用價值,讓決策更智能。
歡迎撥打慧都熱線023-68661681或咨詢,我們將幫您轉接大數據專業團隊,并發送相關資料給您!
本站文章除注明轉載外,均為本站原創或翻譯。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,但請務必注明出處、不得修改原文相關鏈接,如果存在內容上的異議請郵件反饋至chenjj@fc6vip.cn